本团队围绕服务国家生命健康、新材料需求,开展特色资源栎树、山苍子和油桐树种种质资源挖掘、特异性状形成分子调控机制、新种质创制和定向育种,及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一、负责人简介
汪阳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栎树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全国栎树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栎树、山苍子、油桐等林木遗传育种及基础研究,先后主持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林业行业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林木十三五和十四五新品种选育重大项目等20多项,发表相关论文9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Horticulture Research、Tree Physiology、林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4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5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件,国家良种3个,省级良种3个。省部级奖励5项。带领团队在山苍子、油桐和栎树良种选育、快繁技术及性状形成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良种和技术在长三角和西南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二、团队研究方向
围绕特色林木栎树、山苍子、油桐等树种高产高品质遗传育种,服务亚热带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开展以下几部分研究和科技支撑工作。
1. 资源收集、评价与新种质创制,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功能性品种定向培育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 重要性状(果实、材性、叶色、抗性等)形成与调控、主要次生代谢物(萜类、单宁等)合成与调控机理研究;
3. 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
三、取得主要成绩
针对南方重要化工原料树种山苍子和油桐,材用和彩色用栎树产业发展中技术瓶颈问题,开展高产高品质机理解析和抗性育种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1)收集了山苍子200余份种质资源,首次建立了不同香型的划分标准。建成省级种质资源库,在全国多个国有林场建有家系对比试验林。选育了浓香型省级良种2个,香玲珑1号和香玲珑2号。首次构建了山苍子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解析山苍子所属的樟科植物系统进化谜题,重点揭示了单萜合成酶基因家族对樟科香味多样性和特异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依据分子标记和化学图谱将山苍子划分不同香型。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ree Physiology》等杂志上,被科学网评为2020年中国农业科研32大“亮点”之一。
(2)选育了“金盾油桐”高产高抗良种,并在国家林草局定点帮扶贵州独山县等南方贫困山区示范推广50000余亩,带动林地流转2000余户,户年均收入增加2-4万元,助推了当地林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团队相关核心成员2019年被评为中国林科院扶贫先进个人,2020年被评为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2022年被评为最美林草科技工作者。研究结果发表在《Horticulture Research》《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等杂志上。
(3)收集了国内壳斗科栎属、栲属、青冈属、柯属等栎树资源近200份,分别在浙江淳安富溪林场建成栎树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在浙江安吉龙山林场建成栎树省级种质资源库,选育出了一批适宜东南沿海平原的高抗珍贵彩色国外栎树资源,获得国家审定良种3个,省级审定良种1个,在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贵州等地建有实验示范林。。优良树种目前得到广泛推广栽植,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项、出版《弗吉尼亚栎引种研究与应用》专著1部。
四、成员组成
团队现有成员8人,其中研究员2名:汪阳东、陈益存;副研究员4名:孙海菁、施翔、高暝、吴立文;助理研究员2名:饶龙兵、赵耘霄。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7人。